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中方的博客

我手提人生询问死亡,崇高之后是否还有崇高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(原创)品读《非虚构体验》  

2008-07-10 19:57:37|  分类: 诗歌欣赏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——“第一写手”08年第十期诗歌亚军作品

        《非虚构体验》是军旅诗人董玉方在汶川大地震中的切身体验而创作的一组诗歌。这一组诗歌共有十一首。在这一组诗歌里,董玉方以一个军人和诗人的身份展现了他特有的思想,并以诗的形式记录了在汶川大地震中真实的生命体验。当我读到这一组诗歌的时候,可以说完全被他那特有的诗歌语言震撼了。特别是诗人在开篇的第一首诗歌里,一下就吸引了我的眼球,使我不得不往下读。

        我们先看看他的第一首《热血沸腾》。这是写一列开往灾区的列车。列车上是一群热血沸腾的军人。诗人在写这群军人的心理时说:“在这样巨大的灾难面前/应该悲痛,伤心欲绝,肝肠寸断/而热血沸腾/肯定是不应该的”;但这群军人却热血沸腾了,而且是“热血悲壮地,惨烈地/不能控制地沸腾着”。开始说不应该热血沸腾,后面又真切地热血沸腾了。这是为什么?我们首先来看看“热血沸腾”这个词组,它在我们的常规概念里,是不能和悲伤、悲痛联系在一起的,所以诗人说是不应该热血沸腾。但诗人在这里却和悲伤悲痛联系在了一起,而是那么的恰当,因为这不能控制的“热血沸腾”是与“废墟、余震、鲜血、尸体”联系在一起的,。想想这些军人们,虽说还在开往灾区的列车上,但他们就将在这些“废墟、余震、鲜血、尸体”中穿行,还能不“热血沸腾”吗!?诗的最后一节,在描写这些军人们的心理活动时,描写得很漂亮:“我们这群没有经过战争的军人啊/在开赴灾区的路上,就虚荣地有了英雄情节/每个人都象战场上剩下的最后一个战士/极度期待/蜂拥而上/更多的敌人”。这里的“虚荣”这个词用得特好。这种反说的效果非常好,充分体现出了这样一群军人在心中的斗志是强烈的,不怕牺牲的精神体现在实际中。这样一列满载“热血沸腾”的列车,相信在接下来的过程里,我们完全相信在没有经过战争的“虚荣”的英雄情节会在大地震中展现这样一群军人的丰采。

       这首诗歌还有它最大的一个优点就是:用诗歌的语言描写人物心理。一般来说,小说在描写人物心理时要好写一些,若用诗歌的语言来描写,难度就大了,但董玉方做到了。从这一点,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功底。

      这组诗歌,可以说每一首都很优秀。特别是诗歌的思维角度和它的语言都很具特色。我们不妨来欣赏一下它的语言。

      在《客观的石头》这首诗里,石头这一客观存在的物体,在诗人眼里是被理解为一种伟大的存在,由于特殊的情景下,它又第一次在诗人的心里以具象的形式悬在诗人的头顶。“我在下面/小心翼翼地望着它/不带丝毫审美的情绪”。这样的石头还伟大吗?“这时,我忽然意识到,那是一种/可以致命的东西——”。这些很平常的叙述语言,它的张力是无限的,给人以丰富的想象。特别是最后两句写得特好:“石头:看在我赞美你多年的情份上/就晃几下吧,可千万别掉下来……”。真是绝了!这样的语言,在董玉方的这组诗里遍地都是,我就不再过多举例了。有兴趣的朋友可到“浪际天涯”圈子的“第一写手”第十期诗歌参赛作品去看看,或到董玉方的博客去看看。

       对于这组诗歌,在这里就简单的品评一下,若要细说的话,这个篇幅不知要拉多长。

 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518)| 评论(32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